航拍的明中都前朝宮殿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資料圖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引起安徽代表和社會各界熱議。
扎根人民推出文藝精品
從《紅梅贊》中的“江姐”,到《青春作伴》中的新四軍“童華”,再到《共產黨宣言》中的共產黨員“林雨霏”,一部部紅色題材黃梅戲講述動人黨史故事、傳播偉大建黨精神,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袁媛均在其中“挑大梁”,如今光榮當選二十大代表的她更感到肩頭沉甸甸的分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者,我深受鼓舞并感到責任重大!痹抡J為,人民是最好的老師,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讓文藝的百花園永遠為人民綻放。
黃梅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代表安徽的文化名片!皧^進新時代,黃梅戲如何守正創新?怎樣讓年輕人愛上黃梅戲?如何推動黃梅戲走向世界?解答這些問題,都要靠優秀作品說話!痹卤硎,將努力塑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角色,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黨和人民的優秀作品,展現文藝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黨的二十大開創新時代,新百年啟航更無前。紅色傳承壯肝膽,領航操舵越險灘……”近日,安徽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孟影正在認真打磨為黨的二十大新創作的淮河琴書《領航》,準備在藝術化宣講活動上獻給廣大基層群眾。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基層文藝工作者開展創作、為民服務指明了方向!泵嫌敖榻B,最近,她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給阜陽種糧大戶回信,創作了淮河琴書《農家人喜迎二十大》;根據阜陽革命烈士張淑貞故事創編了淮河琴書《生如夏花》,入選中國曲協等單位主辦的“喜迎二十大說唱新時代”——全國優秀曲藝作品網絡展播,受到廣泛好評。
黨的十八大以來,孟影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內容,推出《我為阜南唱文明》《說說咱村新變化》等優秀作品,被譽為活躍在皖北田野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她深有感觸地說:“基層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天地在鄉村,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為基層群眾創作更多傳播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的作品,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守護遺產夯實文化根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這為我們新時代加強古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秉h的二十大代表、壽縣縣委書記牛方括信心堅定地說。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典故流傳眾多,文物遺存豐富,素有“地下博物館”之美譽。黨的十八大以來,《淮南市壽州古城保護條例》頒布實施、古城墻保護等專項行動持續開展,一系列有力舉措為千年古城保駕護航。
“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堅持保護第一、強化系統保護和原生態保護,牢牢守住文物的安全底線,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迸7嚼ń榻B,近年來,隨著旅游開發步伐加快,壽縣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綻放光彩!拔覀儗⑶袑嵶龅皆诒Wo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更好地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融入到壽縣楚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的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不斷增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
“作為考古工作者,黨的二十大報告讓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卑不帐∥奈锟脊叛芯克L葉潤清認為,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共同構建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石,共同厚植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5處大遺址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4個項目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系列重大課題研究,鳳陽明中都遺址上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含山凌家灘遺址榮獲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全省考古工作者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
葉潤清說:“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始終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進一步加強歷史遺存的價值挖掘,加強公共考古宣傳,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世界文化遺產申報以及不同形式的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以實際行動詮釋考古人的使命擔當!
創新賦能激活文化活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二十大代表、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周雷深有感觸地說:“科技成果也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成為文化創作的引擎,直接為圖書出版、電影電視等領域提供豐富素材和創作源泉!
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干線“京滬干線”,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個運營商級的量子安全手機“量子密話”……周雷自豪地列舉道,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量子信息科技突飛猛進,涌現出一大批原始創新和技術產品創新的重大成果,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科技力量。
“近年來,我們不斷走進大學校園、展覽會場,在展示最新成果的同時,向青年學生、普通群眾傳播科學知識,帶動更多人關注量子科技、提高科學素養!敝芾妆硎,將堅定初心、信心、恒心,積極投身科技創新攻關,與同伴們一起努力實現“量子科技產業報國”的理想。
文化成果為全民共享,美好愿景成精彩實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來安縣圖書館館長徐應龍激動地說:“報告內涵豐富、催人奮進。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我更加堅定了創新工作方法、服務人民群眾的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來安縣圖書館逐步實現數字化應用,引進智能訪客登記機、智能借閱機等設備,大大提高了服務讀者的能力和水平?h圖書館為總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圖書室為分館、農家書屋為服務點,建立起“總分館制”,實現總館與分館之間的通借通還。通過科技支撐,全縣鋪設了一張城鄉一體化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網。
“我們努力創新文化服務模式,今年先后舉辦了‘強國復興有我喜迎二十大’少兒讀書演講比賽、‘光影頌征程奮進新時代’迎接黨的二十大優秀影片主題展映展播走進圖書館等活動,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濃厚氛圍!毙鞈堈f,“我們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牢記‘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初心,積極打造城市15分鐘閱讀圈,讓廣大讀者暢享精彩書香生活!(記者張理想朱勝利張岳李浩)
堅守新時代文藝的人民立場
近日,“喜迎二十大說唱新時代”宿遷牡丹頌——第十二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儀式暨惠民演出在江蘇省宿遷市舉辦。由安徽省文聯、安徽省曲協推薦,合肥市曲藝團報送的曲藝小品《社區故事》榮獲本屆牡丹獎節目獎,這是我省連續第七次收獲這一全國性曲藝專業大獎。
中國曲藝牡丹獎是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主辦的全國性曲藝專業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除曲藝小品《社區故事》獲得節目獎外,我省太和清音《雨花英烈》獲節目獎提名,相聲《讓子彈飛》獲文學獎提名。
《社區故事》講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在“暖民心”活動中發生的故事,充滿了生活氣息,反映并贊頌了新時代基層黨員干部心系百姓冷暖、牢記“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奉獻精神。
把人民作為文藝的表現主體和服務對象,描繪人民群眾創造幸福生活的精神風貌,文藝工作者們不斷創作出充滿藝術魅力、飽含泥土芬芳的作品。
“過去十年也是收獲滿滿的十年,原創作品在中國曲藝牡丹獎上捷報頻傳;參與過上千場文藝下基層演出,在街頭巷尾為市民帶去歡聲笑語;創排創新曲藝劇,豐富藝術創作,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焙戏适星噲F副團長孫銘澤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再次強調文藝創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藝發展的人民坐標。接下來,我要學深悟透、加緊創作,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生活語言融入曲藝作品,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記者晉文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3月31日,國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鳳陽明中都遺址成功入選。
2014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故宮博物院、山東大學等合作,對明中都遺址進行持續深入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15年至2021年的考古發掘廓清了明中都前朝區主殿及部分附屬建筑的布局。
這一發現從實物上印證了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史中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歷史作用,增添了中國古代都城由宋元向明清轉變的關鍵環節的資料,體現出中華文明基因的賡續不斷,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的歷史進程。
明中都遺址,和諸多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文化遺存,共同構筑了江淮大地上璀璨的歷史文化風景線。
安徽是中國古代文化交流互鑒、融合發展的重要區域,在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省考古工作者,正扎根田野,埋頭苦干,深入挖掘文物遺存的豐富內涵和科學價值,探求文明之源頭、文化之脈絡。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葉潤清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強調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全力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課題研究,深入挖掘安徽悠久燦爛的文明史,精準闡釋安徽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核心價值,努力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安徽考古力量。(記者晉文婧)
挺立精神之脊,激發創造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我們指明了新的奮斗方向。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痹诎不,從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文化志愿服務星火燎原;從優秀傳統文化加快現代化轉化,到社會主義文藝繁星點點照亮基層,文化建設守正創新、正本清源,為人民群眾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的精神食糧,匯聚起意氣風發、勇毅前行的發展合力。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社會文明程度水漲船高,量質齊升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帶來更多幸福感,江淮兒女在創新創造中積淀的精神結晶,反過來激勵斗志、錘煉品格,激發更多的主動性、創造性。干部群眾志氣、底氣不斷增強,黨心、民心昂揚振奮。融匯夢想力量,共建、共享現代化美好安徽,正托舉著每個普通人的奮斗與追求。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時代進步的鮮明標識,為經濟社會發展振興提供強大的支撐。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引領我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正充分彰顯歷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潤物無聲、日用不覺地引領發展、培育精神、滋養生活。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引導向上向善,“安徽好人多”這一精神標識將更加閃耀;提升文旅融合內涵,打造更多文明課堂,優秀文化基因才能代代傳承;從“送文化”到“種文化”,一項項文化惠民工程實施推進,會帶給百姓更多幸福感受;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挖掘地域文化價值內涵,有了更多優秀文化品牌、文化工程、文化產品,才能持續增強徽風皖韻軟實力影響力,提升文化認同感;講好中國故事、安徽故事,提煉展示出其間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廣大干部群眾才能充盈正能量、提升精氣神。
江山壯麗,人民豪邁,文化奔流,弘道立心。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將進一步煥發江淮兒女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不斷化作開拓創新的生動發展實踐。從淮北到江南,將挺立萬眾一心團結奮斗、共建共享現代化美好安徽的精神之脊。(記者吳曉征)
(責編:王倩,初審:田野,終審:余永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