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發布《暖民心行動方案》,聚焦群眾關切之事、關鍵之事,部署10項暖民心行動,并將就業促進行動作為暖民心行動之首推進,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確保我市就業形勢保持平穩。今年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給餐飲、零售等服務業就業崗位帶來較大沖擊,部分重點群體就業風險增加,勞動者對優化就業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為此,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淮南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牽頭起草了淮南市《就業促進行動方案》,堅持短期舉措和長遠規劃相結合,優化就業服務,聚焦重點群體,創業帶動就業,拓展就業渠道,提升就業技能,實現勞動者就近就業、充分就業。
一是圍繞促進社區居民就近就業、充分就業方面,提出以建設“三公里”就業圈、“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為抓手,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促進社區居民“家門口”就業,力爭2022年40%以上、2025年70%以上社區達到“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標準,打造我市“三公里”就業圈特色品牌。
二是圍繞促進人力資源精準匹配方面,圍繞培育“6+1”產業,建立用工、求職“兩個清單”,通過線上線下招聘平臺,提供個性化用工招工服務。特別是建立職業院校畢業生在淮就業機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現年均新增技能人才1.7萬人,舉辦招聘會不少于670場次,達成就業意向不少于4100人的目標任務。
三是圍繞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方面,針對高校畢業生,迭加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求職創業補貼、就業見習補貼等政策,在每年募集青年就業見習崗位2515個基礎上,開發1500個短期就業見習崗位,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來淮就業創業。針對就業困難人員、失業人員,開發公益性崗位3700個,2022年創新開發臨時性專項崗位2300個,安置有就業意愿的因疫情等原因失業的人員。四是圍繞貫徹落實保障方面,明確了各項資金支持政策,包括“三公里”充分就業社區獎補、“三公里”就業圈就業補貼、全省公共招聘服務平臺補貼、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階段性穩就業補貼、臨時性專項崗位獎補等。其中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是除了已有的技能培訓補貼政策之外明確提出的一項短期政策,旨在加大援企穩崗力度,減輕疫情對就業的不利影響;臨時性專項崗位獎補也是短期政策,根據臨時性專項崗位安置就業人數,由省財政給予崗位所在地3000元/人的一次性獎補。(記者:代麗麗)(責編:王倩,初審:田野,終審:余永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