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昌,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不善言辭,臉上總掛著憨厚的笑容。
常福昌自從來到卓尼縣木耳鎮多壩村多壩水文站,就把心血奉獻給了水文事業,用自己的青春書寫了對水文工作的熱愛。他是大峪河畔日夜堅守的“護河人”,也是父輩水文事業的“接跑人”。
五歲多時,常福昌就被父親帶到站上生活。常福昌回憶:“遇到下雨天,別人都是躲在家里,而阿爸就往斷面跑,忙著看水位,測流量和報水情!
當父親常忠廉把多壩站工作的“接力棒”遞到他手里后,常福昌一人駐扎在站上。周圍的朋友時常打趣說:“在這么荒涼的地方掙了錢能干啥?”
常福昌也曾有過離開水文站的念頭,但父親的教導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力量,“干這行就是要能吃苦,一旦干上再不要想其他的事,把河守好了,鄉親們就安穩了!
自小和父親在水文站生活,耳濡目染下,常福昌進入角色很快,沒幾年他就成為了業務能手。常福昌非常熟悉大峪溝的“脾氣”,“下雨的時候,河里如果起一層‘水蒸氣’,兩三小時內絕對有一場大暴雨!泵慨斶@個時候,他就趕忙做準備工作,“發生暴雨洪水的時候要根據水位漲落隨時加測,測、算、校、報都要細之又細,不能有絲毫差錯!背82f。
水情就是命令,搶測洪峰就是使命。記不清多少次,常福昌頂著電閃雷鳴和傾盆大雨在河邊進行流量測驗,為及時給出水情信息,測驗、分析計算、水情拍報、資料整編的任務經常讓他忙得不可開交。
多壩,高海拔紫外線強,冬季室外最低溫度近零下30攝氏度,屬高寒陰濕氣候,自然條件艱苦,但這擋不住常福昌對工作的熱愛和執著。
一年到頭,常福昌根本閑不下來。在冬天,水尺周圍會結上一層厚厚的冰,為了看水位,每天都要花一兩個小時破冰。天氣回暖后,從4月起,在長達半年的汛期里,每天間隔6小時一次的水文觀測他從未缺席,不僅沒有節假日,遇到暴雨洪水,還要加密觀測頻次。
“最長的一次洪水過程歷時一天一夜,因為只有我一個人監測,不要說吃飯,水都忘記喝了,等到洪水過后給家里打電話報平安的時候,才發現喉嚨干到發不出聲音!背82f。
以前,水文站設備簡陋,測流時操作既復雜又危險。一次,他吊箱測流時,一邊記錄數據,一邊把鉛魚隨時調整固定,由于下暴雨,洪水沖下來的大木頭砸到鉛魚,他差點被洪水沖走。
在常福昌的爭取下,多壩站進行了站房、纜道房新建和測驗設施設備等改造。如今,水文站電子設備齊全,可以通過顯示器實時了解河情,他不需要每天跑到河邊看水位。但汛期和下雨時,他還是第一時間趕到斷面!爸挥腥ズ舆呌H眼看到,才感到踏實!背82f。
多年來,多壩水文站為地方政府抗旱防汛決策、救災減災、水資源管理、水生態環境保護和河湖長制等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守好這個站,站好每班崗”是常福昌的誓言。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驚天壯舉,他用一個個精確的數據、一張張工整的記錄單書寫著對水文事業的執著和夢想,默默地守護著一條河流和人民群眾的安全。 (責編:王倩,初審:田野,終審:張斌)
|